5月24日,应急管理部机关报《中国应急管理报》刊发了一篇题为《县上发的预警为何乡镇不知?》的文章,披露了一起县发布蓝色预警后仍有基层乡镇未知晓相关情况的案例。
文章称,近日,文章作者所在县发布暴雨蓝色预警,提示部分乡镇注意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积涝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。县防指在预警发布后对基层知晓情况进行抽查。结果显示,14个乡镇、街道中有5个乡镇值班人员对该预警信息“不知道”,其中有2个还是本次预警提及的乡镇。
根据气象预警等级,蓝色为最低级别预警。在作者所在县,气象部门发布蓝色预警后,县防指工作人员通过办公软件防汛群聊通知乡镇防汛工作负责人,负责人再通过微信群通知值班人员。而黄色及以上预警,除上述行动外,该县防指还会采取电话叫应,确保信息到达基层一线。
为了解基层对预警信息的知晓情况,该县在此次蓝色预警中进行抽查,结果未达预期。作者与“不知道”的5个乡镇值班人员交流得知,有值班人员没有看到微信通知的原因,也有乡镇防汛工作负责人未通知到位的原因。
蓝色预警发布,基层却不知道,“梗阻”在哪儿?作者分别从客观和主观方面作了分析:
从客观角度分析,该县信息传达层级过多,既消耗时间又增加信息断层、丢失的风险。办公软件防汛群聊中只包括乡镇防汛工作负责人,值班人员无权进入。在本次预警中,系统后端显示相关乡镇防汛工作负责人均“已读”,但上述5个乡镇的个别负责人已读后,却未将其及时转发给值班人员,导致值班人员一问三不知。此外,也有负责人及时将其转发到乡镇值班群,但缺乏电话叫应等反馈机制,加之微信群信息冗杂,值班人员稍有疏忽,信息就被淹没了。
从主观角度分析,部分负责人未将信息通知到位,和其责任心有直接关系。该县不对蓝色预警进行电话叫应。久而久之,部分负责人就形成“蓝色预警不重要,无须在意”“等预警升级,我再告诉值班人员处置也来得及”等错误观念,心理上开始轻视,执行上慢慢懈怠。
文章作者认为,破解这些“梗阻”,需要县级完善预警传导机制,对值班人员和负责人进行扁平化管理,做到预警信息可以及时传达给当日值班人员,同时加强对基层人员防灾减灾培训和指导,使其明是非、知厉害,切实压实防灾减灾责任。
预警信息直达“最后一公里”难的问题长期受到应急管理部门关注。
微信公众号“中国应急管理”2023年9月的一篇文章分析了灾害预警的四类问题,其中之一便是预警落实不到位。
文章称,预警发出后,只有在后续环节中确保“收得到”“用得上”,才能将预警转化为“防抗救”实际行动,强化主动、互动、联动机制,在面对灾害时牢牢把握“主动权”。面对无视潜在风险,有预警但未强制转移、有预警但未应转尽转、拒绝转移或转移后又偷偷回家、未启动与预警相匹配的应急响应、对预警信息置若罔闻等现象和问题,不仅加大了遭受危险和伤害的可能性,更加大了应急响应的工作难度和成本。对此类情形如何快速有效处置,是有关部门持续探讨、努力学习的课题。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焦点,不是灾害本身的“N年一遇”,而是人在灾害前的际遇,是生命如何被保障。
来源:澎湃新闻